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8年 向北方调水586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8年
向北方调水586亿立方米
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潘旭涛)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8周年。8年来,该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调水58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助力沿线42座大中城市优化经济发展格局。
这是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实现全面通水。截至目前,工程保持安全平稳运行。今年8月,工程全线的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水利部完工验收,为下一步工程正式竣工验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计显示,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年调水量已从20多亿立方米升至近100亿立方米。其中,中线所调南水已由规划的辅助水源成为受水区的主力水源,北京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天津主城区供水几乎均为南水;东线北延工程的供水范围已扩至河北、天津,提高了受水区供水保障能力。(人民日报海外版)
“世界第一兔”亮相古动物馆******
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今天,中国古动物馆《“兔年话兔”——兔年特展》开幕,世界最早的兔形类动物化石领衔一批兔家族里的明星化石亮相。观众可跟随古生物学家的脚步,揭开兔形类动物起源与演化的秘密。
步入展厅,丰富的图文资料、珍贵的化石展品,按照“兔的演化”“兔子的起源”“兔鼠之争”“兔家族里的明星化石”4个部分依次展开。最亮眼的展品要数安徽模鼠兔的上颌骨化石标本和复原像,它们描绘了兔子祖先的形象。这件约6200万年前的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李传夔发现并命名,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类动物。
展柜里,一片放大镜下摆着一块小巧的头骨化石标本。这是兔形目动物中最早的代表——远古道森兔的头骨。专家介绍,远古道森兔发现于我国内蒙古二连盆地距今约53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地层中,标本保存了带额弓的头骨及跟骨和距骨等附肢骨骼,其在骨骼形态上介于模鼠兔和兔形目动物之间,但因具有一对下门齿等典型兔形目特征,而获得“世界第一兔”的称号。
展览将持续至6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